今年以来,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继续降低;企业杠杆率也有所降低,国有企业去杠杆成效更为显著;企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加快,盈利能力明显增强;一大批企业在去产能中被淘汰出局,一大批“僵尸企业”市场出清,企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,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趋于减少。
同时,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,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,钢铁、建材和化工等原材料加工利用行业利润增加,还带动了中下游行业的利润上涨。
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利润数据,与其他部门统计的相关数据总体趋势是一致的,是可以相互印证的。
1月份至5月份,财政部发布的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.9%,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19%,其中,钢铁、石油石化、煤炭等重点行业利润大幅增长,均高于收入增长幅度。从资本市场看,一季度A股非金融企业净利润增速为23.6%。
也有人认为,16.5%的利润同比增速,反映的是健在、存活下来企业的盈利情况,这必然会高估整体工业的盈利能力,以此作为决策依据,是否会产生误导?
“如果有高估的情况,就会有低估的情况。”有专家认为,一般来说,在经济下行期,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可能有净减少,这时候存活下来的企业都是比较健康的,因此可比增速可能会高估整体的利润状况。在经济上行期,有新建企业达到规模以上,或者是有原有企业经营状况好而升级的情况,所以上行期的可比增速可能会低估企业的盈利状况。而且,不管是规模以下企业入规,还是规模以上企业降级,都有上期的可比基数对应,其实对增速的影响并不大。